南涧概况
南涧彝族自治县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西部、大理州南端,地处东经100°06′~100°41′、北纬24°32′~25°10′之间,与大理、临沧、普洱3州市和巍山、弥渡、景东、云县、凤庆5县山水相连。县城所在地南涧镇。县域东西横距59千米,南北纵距55千米,国土总面积1739.17平方公里,其中山区面积99.3%、坝区面积0.7%。行政区划5镇3乡,81个村(居)委会,1133个自然村。2024年末,全县户籍总人口224635人。其中,男114864人,女109771人;少数民族人口123717人,占总人口的55.07%;彝族人口113568人,占总人口的50.55%。境内居住着彝、汉、回、白、苗、布朗、傈僳等26个民族,是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、沱茶之乡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、全国绿化模范县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、中国天然氧吧。南涧历史文化悠久。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。汉代属邪龙县(今巍山县),唐宋时期属南诏国、大理国,唐朝时期因地处蒙舍诏南部,夹涧水之间形似大涧槽,故名“南涧”。元十二年设定边县,清雍正七年划归蒙化府,民国时期属蒙化县,1965年11月27日成立自治县。南涧民族风情浓郁。南涧多民族和睦相处,形成了具有包容性、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多民族文化特质,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。其中享誉中外的“南涧跳菜”,是南涧一张响亮的国家级名片。2003年南涧被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”,2008年“南涧彝族跳菜”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2015年10...
... [查看详情]
南涧镇位于县境东北部,地处东经100°23′~100°38′,北纬24°56′~25°10′之间。东与弥渡县接壤,南与拥翠乡、宝华镇相连,西与乐秋乡、巍山县巍宝山乡交界,北与巍山县、弥渡县毗邻。总面积362.93平方千米,最高海拔3061米(县城北部太极顶),最低海拔1310米(东涌村委会南涧河底)。镇人民政府驻县城白沙路22号。全镇辖南街、涧河、安定、小军庄4个社区,西山、团山、保安、瓦折、文启、东涌、得胜、太平、复兴、白云、新山11个村,178个自然村,274个村(居)民小组,2024年全镇共有常住人口61246人,户籍人口49786人。有汉族、彝族、白族、回族、苗族等17个民族。有林地面积2.65万公顷(400500亩),森林面积2.2万公顷(330000亩),林木蓄积量110.26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60.81%,公益林总面积242223.4亩,合1.61482万公顷;粮食播种面积66800亩。
查看更多>拥翠乡位于县境中部,东与宝华镇相连,南与公郎镇交界,西与乐秋乡、碧溪乡接壤,北与南涧镇毗邻,距县城29公里。全乡最高海拔2313.6米,最低海拔1600米,国土面积118.12平方千米,耕地2.11万亩。凤凰山、龙凤河、灰河相依相伴,呈现出“一山伴两河,隔里不同天”的地形气候特征。全乡辖拥翠、龙凤、安立、胜利、温泉、旧马街、新华7个村民委员会,86个自然村,126个村民小组,共有居民5278户20588人。居住着汉、彝、白等11个民族,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8%,是典型的人多地少、山高水低、村庄密集、民族众多的山区乡。产业主要有烤烟、泡核桃、茶叶、生猪、乌骨鸡等,居民主要经济收入以务工为主。拥翠古称“蟠龙镇”,素有“蟠龙文化之乡”的美称,是南涧县第一个农民党支部和第一份党报诞生地,是早期的“地下党”活动中心。拥翠乡紧紧围绕“一山两河三线”的空间布局,积极融入全县“一核两带三极”的发展布局,突出“一轴两翼”发展重点,围绕“传统村落保护区、乡村旅游体验区、绿美茶区后花园”发展定位,按照“夯基础、兴产业、重文化、惠民生、美生态、抓治理、强党建”的工作思路,团结带领全乡各级组织和干部群众开新局、抢新机、谋新篇,携手谱写“十四五”壮丽发展新征程,努力建设“红色拥翠、文化名乡、凤凰秘境、拥青叠翠”的美丽幸福新拥翠。
查看更多+乐秋乡位于南涧县西北部,地处东经100°16′—100°26′,北纬24°57′—25°04′之间,东与南涧镇接壤,南与拥翠乡隔河相望,西与碧溪乡交界,北与巍山县青华乡相连。国土面积163.26平方千米。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,属无量山中段,地势西北高,东南低,最高海拔2705米(乐秋村庙山新山寺),最低海拔1580米(米家禄河边队),平均海拔1910米,辖区内主要有庙山、断山、菜子山三座山脉,主要树种为云南松和栎类植物。下辖米家禄、东升、乐秋、麻栗、联合、上虎、猪街7个村委会,116个自然村136个村(居)民小组,2024年末全乡共有常住人口5079,户18110人,户籍人口:5079户,181110人,其中:城镇户口:1178户,农村户口:3901户,城镇人口:3851人,乡村人口14259人;男性9253人,女性8857人。人口密度111.44人/平方千米。有汉族、彝族、白族、回族、苗族等23个民族,少数民族人口为12290人,占总人口67.86%。有林地16.5万亩,森林覆盖率65%。有耕地4.75万亩,其中水田3956.71亩、旱地4.35万亩,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.59亩。乐秋乡坚持以“两点一环”为切入点,聚焦“涧水之源绿美乐秋”形象定位,围绕“调结构、提品质、可持续”主线,统筹发展“一特、双红、三青”支柱产业。按照粮畜经”并举的思路延链补链大力培育“旅游+文化、旅游+农业、旅游+康养”等旅游新业态,麻栗上箐科普示范基地,米家禄红兴村已然成为城郊旅游好去处。
查看更多+碧溪乡位于县境西南部,地处东经100°10′~100°20′,北纬24°50′~24°58′之间,东连拥翠乡,南接公郎镇、小湾东镇,西隔漾江与凤庆县相望、北靠乐秋乡、巍山县青华乡。境内最高海拔2514米(凤凰山顶),最低海拔1050米(孔雀轮渡码头)。碧溪乡境内的凤凰山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,山上建有国家级鸟类环志站。乡人民政府驻地回龙山,距县城32千米,海拔1890米。碧溪乡辖中华、松林、杏子山、回龙山、永宁、新虎、和乐、凤仙8个村委会,98个自然村142个村民小组,2024年末全乡共有常住人口4888户17920人,户籍人口4888户17920人,其中:男性9157人,女性8763人,有汉族、彝族、白族、回族、苗族等25个民族,少数民族人口为9845人,占总人口54.9%。有林地13.70万亩,森林覆盖率69.91%。有耕地2.18万亩,人均占有耕地1.19亩。主要特色:区位优。地处祥临公路、岔小公路沿线,交通较为便利。区位优势独特,西隔黑惠江与凤庆县相望,成立了中华沙帽黑惠江域跨州(市)联村党建联盟,围绕“党建引领、村企共建、乡村振兴”主题,通过跨区域结对共建,联络党员、村组和企业,探索以共建促党建、促合作、促治理、促发展的乡村融合发展新形式。气候佳。辖区呈立体气候,处于高海拔及高山气候地区,适宜种植青豌豆、青蚕豆、百合、大青菜等高品质应季蔬菜和树头菜、青花椒、金雀花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无量山森林蔬菜,以及开发凤凰山高山生态茶资源,清凉的气候环境还适宜开展火腿、腊肉腌制等加工产业...
查看更多+小湾东镇位于县境西南部,地处两地(大理、临沧)、三县(南涧、凤庆、云县)、两江(澜沧江、黑惠江)的交汇点,东经100°06′~100°17′、北纬24°39′~24°51′之间。东北与公郎镇、碧溪乡紧密相连,西南与临沧市凤庆县、云县隔江相望。国土总面积204.45平方公里,最高海拔2448米,最低海拔994米。镇政府驻地岔江新区,海拔1650米,距县城78公里,距小湾电站坝址11.2公里。小湾东镇辖神舟、营盘、龙街、新龙、新民、龙门和岔江7个村委会100个自然村167个村民小组。共有农村常住人口4915户18783人。境内居住着汉、彝、白、苗、壮等9个民族,少数民族人口为15058人,占总人口的80%。“东方多瑙河”澜沧江畔,小湾特殊的地理位置、气候条件造就了壮美的大江风光、大山风景、大地色彩。壮丽的自然风景、独一无二的人造奇观、丰富的自然资源、浓郁的民族风情,无一不让人流连忘返。小湾东镇紧紧围绕建成“创新发展排头兵,文旅融合标杆镇”的发展定位,按照“近抓产业,远抓文旅”的工作思路,统筹抓好水资源优化改革、农文茶旅融合、“一头牛”为代表的“六个一”产业提质等工作,着力构筑“一核一环一道两库多节点”旅游发展布局,做好“山、水、村”文章,整合移民、电厂、铁路各方力量,汇聚党员、干部、群众全体智慧,凝心聚力携手共筑“千年彝寨、云上小湾”美好未来。
查看更多+公郎镇位于南涧县西南部,与宝华镇、无量山镇、碧溪乡等接壤,与临沧的云县、凤庆县毗邻,与普洱的景东县相连。全镇辖新合、中山、底么、凤凰、凤岭、回营、公郎、龙平、金山、板桥、落底河、自强、沙乐、官地14个村民委员会,183个自然村,226个村民小组,9091户32336人,有汉、彝、回、布朗、傈僳等21个民族,少数民族23942人,占总人口的74%。国土面积290平方公里,有耕地2.83万亩,林地面积28.35万亩,森林覆盖率78%。境内有回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、回营清真寺、罗伯克茶园村、落底河布朗山寨及传承馆、落底河翡翠湾、猛龙渡等颇具盛名的观光点。
查看更多+无量山镇位于南涧县东南部,地处无量山和哀牢山中部,东接弥渡县,南连普洱市景东县,西界公郎镇,北邻宝华镇,镇政府驻地距南涧县城50公里,沪宁高速、215国道和省道小普线穿境而过,是大理州通往普洱市和西双版纳的南大门。全镇国土面积25564.0213公顷,辖光明、保平、德安、新政、古德、马街、可保、卫国、红星、发达、保台、和平、华山13个村民委员会,222个自然村,293个村民小组,2024年末全镇共有10114户,36318人,其中,城镇人口1156户,乡村人口8958户;男18756人,女17562人。居住有汉、彝、苗等27个民族(汉族16467人、蒙古族2人、回族3人、藏族7人、苗族27人、彝族19387人、壮族11人、布依族5人、侗族1人、瑶族6人、白族136人、土家族8人、哈尼族71人、傣族39人、黎族7人、傈僳族40人、佤族29人、拉祜族27人、东乡族2人、纳西族11人、布朗族12人、阿昌族2人、普米族5人、怒族5人、独龙族3人、摩梭族2人、穿青族2人),少数民族人口19850人,年内,出生人口213人,死亡人口323人,净减人口110人,现有耕地确权面积57032.45亩。
查看更多+宝华镇位于县境中部偏东,李仙江源头、无量山-哀牢山系结合处,地处东经100°23′~100°37′、北纬24°47′~24°58′之间。东与无量山镇和弥渡县牛街乡接壤,南与公郎镇相连,西与拥翠乡交界,北与南涧镇毗邻。国土面积215.2平方千米,最高海拔2693米(巴苴山顶),最低1730米(石洞寺河谷地)。由于海拔落差大,呈现出“一山有四季、隔里不同天”的典型亚热带季风立体气候,年日照时数2296.1小时,年平均气温18.7℃,年平均降雨量957.8毫米。集镇距南涧县城30公里,高速公路穿境而过,在南涧县城半小时生活圈内。215国道线自北向南穿境而过,过境干线有27千米,辖区所有自然村全部通公路,交通条件便利。宝华镇自古就是滇缅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,其中虎街村母虎客栈、母虎日历碑更是十分珍贵的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古代文化遗产。全镇辖宝华、云华、美星、兔街、光乐、白竹、拥政、小铁窑、虎街、无量10个村委会,151个自然村,261个村民小组,总人口3.2万人,境内居住有汉、彝、白等18个民族,其中少数民族1.18万人,占总人口的37.3%。有林地面积10万亩,森林覆盖率64%,林木绿化率82%。有蕨类高等植物2500多种,哺乳动物120多种,两栖动物100多种。有耕地面积3.1万亩,其中水田2299.5亩、旱地2.87万亩,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.89亩。近年来,结合古茶园保护和产业示范带建设,宝华镇着力将无量村委会杨梅树、大箐、格止腊等村组为主的片区打造成为无量山大乡村旅游体验区、无量山茶旅融合康养...
查看更多+